一、雷军发微博推荐《十驳关于小米的认知偏见》
人气旺盛时容易招致非议,针对小米的误解和疑问接连不断,尽管雷军有心去应对,然而反驳质疑、捍卫品牌形象显然是一场漫长且艰巨的战斗。
这次,雷军出了新招。
近期,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向公众推荐了一篇由重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周鹏展教授撰写的文章,该文题为《十驳关于小米的认知偏见》。
据雷军透露,这位周教授是小米的投资者。
图源:微博
在本文中,周教授对关于小米的十个常见误解进行了梳理,并且对每一个观点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小米的性价比、创新能力、舆情营销策略以及汽车产品质量提出了诸多疑问。
关于小米仅以性价比为卖点,而缺乏创新和科技实力的质疑,周教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小米的性价比已从过去的绝对低价转变为相对合理的高价,不再单纯追求最低的价格,而是追求价格与价值相匹配”。他还强调,小米产品的性价比追求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并且通过列举小米持续增加的庞大研发投入和丰硕的创新成果来反驳这些质疑。
小米近几年来持续每年投入高达200亿用于研发,其研发效率显著,诸如在全面屏手机、端侧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成就,以及汽车技术领域的突破,例如SU7 Ultra在纽北赛道取得的优异成绩,这些都尚未得到广泛的宣传。
小米,作为现代流量界的佼佼者之一,其任何动向都能引发众人的广泛关注。在庞大的流量背后,不仅带来了丰厚的财富,同时也给小米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小米的汽车和芯片项目,以及创始人雷军,在网络上赢得了众多好评,却也遭遇了大量的指责。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小米过于依赖营销手段,而这些舆论背后的推手正是小米自身,其所有举措似乎都旨在吸引公众关注。
小米的敌手和批评者或许会采用诋毁等手段,持续强化小米的负面印象。与此同时,小米在舆情控制方面表现欠佳,导致负面消息传播更为广泛。
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标签会在消费者心中深深扎根。
导致的结果是,一些消费者更倾向于认同那些与自身看法一致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关于小米的负面报道,从而忽略了小米在技术革新上的不懈追求。比如,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创新成果常被误认为是“炒作手段”,而其深层次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往往被人忽略。
如何应对这种舆情挑战,对小米和雷军来讲都是个难题。
周教授对此直言不讳,指出随着小米成就的不断提升,其所遭遇的舆论压力愈发激烈。这似乎表明,小米在之前并未充分准备应对此类极端状况,尤其在法律事务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事实上,“小米仅擅长营销”的观点在当今市场上仍有不少市场空间,这恰恰反映出小米在营销方面的不足。此外,小米曾在车展上向观众赠送水,此举亦被指责为营销手段。周教授强调,若将用户视作朋友却仅是进行营销手段,他期望其他同行企业也能深入研究和借鉴这种有效的营销策略。
小米跨界造车取得显著成就后,有关“小米依赖二、三流供应商,车辆品质堪忧”的传闻开始流传。对此,周教授指出,只要观看了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便能明确了解到小米所采用的供应商绝大多数均为一流,甚至有些是世界顶尖的。
他坚信,这些国际一流的供应商选择与小米携手,是因为他们洞察到了小米品牌所蕴含的庞大发展前景,同时他们也希望抓住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发展的最后机遇。
周教授在文中对小米在芯片研发及AI领域的投入、国际市场的拓展、品牌影响力以及供应商方面的偏见等议题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正如前文所述,若要消除公众对小米的偏见并维护其品牌形象,仅凭一篇文章或几款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这实际上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战斗,雷军和小米团队必须做好充分的长期作战准备。
尽管对“小米缺乏创新,仅擅长营销”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凭借不断的研发投入、技术革新以及优质的用户服务,小米有能力逐步扭转公众的看法。归根结底,优质的产品自有其发声之力,而广大消费者并非盲目跟风。
二、雷军正努力消除偏见
消除疑虑,仅凭投资者和消费者之力显然不够,实际上,雷军与小米公司亦在积极采取行动。
起初,小米公司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推出了具有高性价比的旗舰产品,以1999元的亲民价格和线上直销的营销策略,有效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并迅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尽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助力小米迅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它也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小米产生了“小米依赖低价和营销手段来赢得市场”的固定思维。
为了消除这种固有的观念,雷军与小米公司一方面持续增强对技术创新领域的资金支持,比如在未来五年内,小米公司计划将研发资金提升至2000亿元,这将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的一次翻倍增长。
另一方面,小米还推出了全新的高端产品系列,促使品牌形象从纯粹的性价比转向了相对的性价比。无论是手机、平板,抑或是汽车、电视,小米都已布局了高端产品线。雷军期望通过小米SU7 Ultra、小米15 Ultra、Redmi百寸电视等高端产品,使小米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逐步向高端化转变,进而也有助于消除部分消费者对小米的疑虑。
如今,小米不再将超高的性价比作为其竞争策略,而是将其视为商业素养和严苛的自我约束的体现,以此来向用户展示其真诚的意图。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小米对于硬件业务净利润率的承诺,即不超过5%。
正如雷军所言:“我不愿成为将稻草吹嘘成金条的营销高手,我所追求的是一位如同农夫般,每日辛勤耕作于田间,凭借汗水与辛劳换取一份公正利润的普通人。”
小米不仅在产品研发上投入精力,还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声誉。今年,公司便动用法律手段,对诸如“民之力”等散布关于小米及雷军不实言论的账号展开了反击。
图源:微博
这次雷军对周教授文章的推荐,堪称主动发声的典范。即便并非直接表达,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发声,关键在于让小米的声音更加响亮,避免他人代为发声。同时,要积极应对和打击谣言,彻底净化小米的舆论环境,这样才能在未来彻底摆脱那些负面标签。
摒弃这些消极标签,小米不仅需积极行动,更应持续秉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企业宗旨,全方位投入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小米汽车的成功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米汽车聚焦于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互联网思维,以更贴近消费者的话语体系进行推广,确保产品特性与技术优势能清晰、精确地传达给目标客户。此外,借助众多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实现即时交流,搜集用户意见,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策略,赢得了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高度赞誉,被誉为“非凡之至”。
除了销售商品,小米凭借其卓越的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营销推广技巧,亦将助力公司在消除成见的过程中,塑造全新的品牌风貌。
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兼集团CEO卢伟冰强调,小米将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投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力争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的先锋。他们将不再仅仅在规模与利润之间做出抉择,而是将这一选择转变为对认知和能力的持续建设,期望通过提升基础能力,推动小米实现长期稳定的高品质运营与持续发展。
或许正如雷军在先前面对市场质疑时的回答:“诋毁实际上是对成功的渴望”。展望未来,小米能否超越过往的偏见,迎来新的成就,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