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一个月来,我疾步疾行,足迹遍布新疆、江浙以及大湾区,穿梭于国企与民企之间,考察了众多制造业企业。我特别关注了它们应对关税的策略以及出海的举措,尤其是那些早已察觉到危机、甚至在贸易战1.0时期就已迈出步伐的“先行者”。收获颇丰,心情亦喜亦忧。

怎么说呢?如果快问快答,能立刻脱口而出的有两个感觉:

企业家在宏观形势的把握上远超经济学家。他们身处行业前沿,需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生死存亡的感知如同皮肤上的触觉一般敏锐。

一切均在不断演变之中,诸多所谓的“定论”实则夸大其词;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众人所处的境地各不相同。这个被细分的颗粒度愈发显著的世界,正逐渐走向破碎。

[[]]

从它们身上可以得到几个观察:

首先没那么悲观。原因有三:

大家的情绪总体保持稳定: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焦虑,但大家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之前几个月忙着抢夺出口市场,而现在正抓紧时机进行本地化布局。

在缺乏武德、国家实力增强后的“竞争贸易”时期;关键不在于手中是否握有“货物”,而在于是否拥有“牌面”。技术便是那手“王牌”:掌握了技术,便拥有了谈判的筹码,甚至能够要求对方在第三国设立工厂,而自己则可以轻松“拎包入住”。

商人们同行同路:美国客户的焦虑感远超我们,沃尔玛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进行空运以争取时间。美国零售商的涨价幅度(介于20%至30%之间)普遍超过了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因此,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对抗;而在商业领域,则呈现出“全球商人对抗懂王”的局面。

行走调研途中,不禁感慨万分:我国民众的“门缝精神”堪称世间奇观,求生的欲望犹如地底深处涌动的岩浆,蕴藏着冲破地壳的巨大能量。然而,这岩浆究竟是喷涌而出,还是缓缓流淌,抑或是陷入沉寂,一滴水也难以流出,这一切都取决于火山口的状态——是敞开还是紧闭。

但也没那么乐观。也是三个原因:

美国市场无法舍弃:绝大多数企业均表示难以割舍。因其利润丰厚、订单量庞大、消费力强劲,并且作为我国最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至今仍被誉为全球最优质的买家。

产业链转移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尽管中国现阶段的产业链最为完备且协同效率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数年(或许在5至10年内,甚至借助我国经验可能加速)不会出现新的产业链形成。同时,也不能排除事件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正如“终结柯达的并非更优质的胶卷,而是手机”的例子。以这台家用DIY小机器人及其生产线为例:

您目前设备暂不支持播放

最让人感到沮丧的,往往是家庭问题。企业普遍认为,要走向海外市场,主要还得依靠自身努力,并不寄望于政府能提供过多的直接援助(如政策、金融支持)。即便真的需要政策上的扶持,他们最迫切的愿望也不过是减轻税收负担。尽管外界环境有时风雨交加,但转过头来看国内,除了无休止的竞争,还要承受同侪之间的相互挤压。大型的核心企业通过延长账期来剥削供应商,这种内部消耗比外部压力更加令人窒息。

一位企业家曾言:“你是否曾目睹过哪家公司因关税问题而破产?未曾。那些倒下的企业,往往是因为内部问题——家庭与家人之间的矛盾”。何须如此急切地相互煎熬。

走完一圈后,我情绪波动起伏。对于研究者来说,得出结论愈发困难,提出建议也变得不易。经济研究者的“预测”能力已逐渐转变为“时评”。然而,在信息时代,人们仍旧渴望得到一个“说法”,一个明确的结论。

02

在最后一晚,我选择放松心情,再次观看了这部小众的B级动画片《奇异星球》。故事内容充满了诡异色彩,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被称为“德拉格”的文明将人类视为害虫,他们通过冥想维持生命,将灵魂封装在粉色的气泡中“充电”,而他们的后代则通过金属耳机接受教育。

“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观念,实则是一种以人类自身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它将生物划分为高低等级,某些人类学家甚至认为,这种观念是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环境破坏以及宗教战争等问题的根源。人类常常自认为身处宇宙的中心,实则这种认知源于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源自于对失去“控制力”的担忧。既然无法改变宇宙的本质,人类便试图掌握解释权;若无法掌控自然,至少也要在同类之间保持主导地位。

换一个角度观察,这种“中心主义”现象普遍存在。在经济学领域,若将“人类”替换为“脱离现实的经济学者”,将“其他万物”替换为地面上真实的企业和运作中的世界,似乎也并无不妥。众多研究者坚守着宏观、微观以及行业研究的严格界限,却往往难以看清现实的复杂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过去因受限于数据和技术的不足,只能通过众多假设来敷衍的问题,如今我们已不再去深究。例如:

03

布林德在《当灯光暗淡之后》中阐述道,经济学家的理性分析宛如沙滩上的沙堡,终将淹没于政治的浪潮之中。政治的潮流才是真正的“一键重置”力量。政客们所需的并非专业的见解,而是支持,一个能够打动选民的美好故事——这正是所谓的“灯柱理论”:在政客眼中,经济学就如同醉汉手中的路灯,并非为了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站稳脚跟。

然而,若深入思考,当经济学家与政治家携手合作,究竟是谁构成了临时搭建的班子?又是谁在舞台上表演失当?

经济学家常常诉苦:精心构建的完美模型,在直面人性和政治的现实时,往往显得脆弱不堪。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难道我们不应该把那些看似简陋但实际存在的行为模式考虑在内吗?如果仅仅专注于构建理想化的模型,却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最终将失败归咎于那些看似混乱无序的“草台班子”,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妥当。

人类并非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物,其需求也并非完全受经济因素驱动。对于国家而言,亦是如此——除了经济发展,选票、地缘政治、文化传承、传统习俗,乃至所谓的“面子”,这些因素同样至关重要。众多要素相互交织,单一的经济学理论根本无法完全解释和处理这些问题。

最终,理想始终无法触及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明白,现实才是真正的父亲。

若不超越“研究者中心主义”的框架,未能深入现实社会,经济研究者只能扮演顾问角色,撰写报告,将实际操作推给官僚机构,自己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责任被推来推去,对真正的决策者只能摇头叹息。

经济研究有什么办法可以更新一下吗?

我认为确实存在。近期我正在思考两个概念:“纳米经济学”以及“不卷经济学”。(尽管预料到评论中会涌现出许多诸如“你到底是否真正学过经济学”的温馨建议,但思考总比不思考要好。)

04

纳米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专注于探讨个人及企业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则致力于研究诸如货币、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深奥的经济学概念。两者均基于一个共同的核心理念:坚信自由市场机制。

它们目前的使用效果不佳。原因不单是“自由市场”这一概念本身就充满争议;而且,在数据与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或许已经能够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全貌,无需再盲目信赖。

显微镜问世后,细胞生物学应运而生;电子显微镜的诞生,则催生了微生物学。这样的逻辑,为何不能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呢?

纳米经济学,顾其名,聚焦于“最小单元”——这可能是单次交易、单个个体或单一决策。通过极致细分的数据和预测工具,我们关注的是“个体”,而非宏观层面的“整体”、“总供给”或“总需求”等集合概念。

它能够为网络上的各类经济体贴上标识,从“个体”这一层面细化至“普通劳动者”、“自由职业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人群;再到“企业”这一范畴,具体到价值链上的特定环节的生产商;接着,通过网络映射出经济联系,观察全球范围内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洞察现实世界中参与者经济行为的细微变化。

企业目前在价值链上的站位、所遭遇的关税问题、处理地缘政治的策略、海外市场的拓展情况,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千变万化。现实早已超越了单一产业链的范畴,演变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这张网上的每个节点都承担着独特的角色,且相互交织,层层相扣,难以分割。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需将一日一新的地缘竞争纳入考量。在这种多次反复的博弈互动中,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催生出截然不同的局面。

此时若继续采用“额度被严格限制、统一管理导致僵化、停止审批采取一刀切”的传统做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刀切、统筹全局、固定额度、集中管理,这些做法,谁不是听得一头雾水,谁又能不为之垂涎三尺?

达成此目标,需借助高水准的大量数据以及强劲的计算能力,这项技能究竟由何人擅长?答案是AI与机器学习。

想法挺美的,现实很骨感,但想总比不想好。

05

不卷经济学

若能达成如此之高的精确度,我们或许能够迈向一个全新的境界:摆脱对经济学的纠缠(De-)。这代表了一种“摒弃增长”的思维模式。

无论进化至何种程度,经济学始终仅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把握该手段所依托的理论体系。

例如,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如同一家企业(国家即公司)。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财富的最大化。通过提升土地与人民的状况,来扩充国库的储备。贸易的盈余被视为盈利,而赤字则代表亏损。若企业持续亏损,终将面临倒闭的命运;同理,若国家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其国力也将逐渐衰落。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评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与衡量企业发展的指标相同,本质上都是为了将“增长”这一概念进行量化,“增长”便是我们的指南针。目前我们所采用的衡量工具,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无不源自20世纪经济学核心时期(大约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人们创造,而这些观念在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前并未出现。这些所谓的指标,不过是衡量工具(其中不乏自欺欺人的工具),而非现实的真实写照。并非所有真实存在的现象都能用尺度来衡量。

我国民众的生活究竟如何?如何选取合适的评价标准?“人类的发展”是否能够仅通过“增长”来评价?人类的技艺若有所提升,道德和美感是否也能通过失业率来体现?房屋可以设定价格,然而美感、愉悦和安全感又该如何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呢?

将“增长”视为指引,结果便是陷入无尽的竞争。如同被束缚在跑步机上,你无法停下脚步。一旦GDP增速放缓,蛋糕的增量消失,众人立刻转向争夺有限的存量。局势瞬间变得严峻起来。

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诸多难以用尺度衡量的元素遍布各处。然而,即便无法量化,这些元素亦非无足轻重。

纳米经济学的接地气的精细化处理,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卷”的真正内涵,并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想法挺美的,现实很骨感,但想总比不想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