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前天的文章已经对市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加之我对原油知识所知甚少,难以再提出更多见解,因此我打算重返对东南亚市场的关注。
我认为这种对比同样引人深思,安全和和平构成了大多数商业活动的基础,之后才是各种制度或思想。缺乏安全和和平,经营生意将变得异常困难。
东南亚并非一片宁静的海域,往昔我国周边亦常波涛汹涌。然而,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众人终将领略这片大陆的宝贵价值。对于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乃是众多亚洲国家的共同心愿。
昨日有人提问关于地缘冲突对黄金价格所产生的作用,对此,我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地缘冲突对黄金的影响都呈现为短暂的波动,多数地缘冲突仅持续数日便会平息,然而,也有少数地缘冲突会逐渐演变为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持续的干扰。2015年之前与之后若有所异,那便是2015年之前,和平与发展无疑是全球的普遍趋势,因此任何地缘性的矛盾都只是次要因素。然而,在当前这个百年一遇的动荡时期,和平与发展未必仍是主流,地缘矛盾便更有可能演变为中期乃至长期的障碍。区别仅在于此,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我期待并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亚洲或其周边地区有望比全球其他区域实现更持久的和平,这一显著差异足以吸引我们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亚洲。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简要阐述了工业化对现今印尼经济的关键作用,然而,这并非全面认识一个国家的最佳途径;我之所以如此,仅仅是不愿在文章开头显得过于松散。
在谈论某个国家时,我通常倾向于先讲述他们的神话与历史传说。对此,我感激达里奥,正是他赠送的书籍给了我这样的启发,而且效果显著。比如,若某天你遇见一位自诩对中国文化颇有了解的外国人,你询问他最喜爱哪位中国人物,若他无法回答,那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即便他提到孔子,也未必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若他声称喜爱张居正或精卫,那么你便能察觉,这位朋友或许真的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
而且尤为关键的是,这些神话往往深藏着该文明的诸多特质,对咱们与当地朋友们交往,这种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曾在某篇先前的文章中提及,在众多国度中,神话传说均经历了一个从对自然神祇的崇拜,过渡到有组织、有纪律的信仰体系的发展阶段。这一演变伴随着生产力进步,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组织程度的提升,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那么,首个神话故事便是……
这个故事可能鲜为人知,然而我认为不少中国朋友或许曾踏足于这个神话传说的诞生之地。随着雅万铁路的开通,不少中国游客在前往雅加达游览之际——尽管我并不清楚雅加达有何值得一游之处——往往会选择乘坐高铁前往万隆。在此,我极力推荐大家若有机缘,不妨一试,你将体验到一种奇妙的似曾相识之感,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印尼人称高铁为某种名称,其发音正如你所听到的,它是一种模拟声,用以模仿高铁疾驰而过的声音。此外,这个名字还由三个单词组合而成:
Waktu Hemat, , Hebat
省时、优化、卓越
到了万隆之后,你会发现那里有一些娱乐活动,数量不算太多。附近有个地方叫覆舟火山。当然,万隆城区最为知名的景点莫过于万隆会议的旧址。稍后我们还会向大家介绍印尼的外交情况,届时也会提及万隆。
覆舟火山,山如其名,像一个翻过来的船:
桑库里昂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简而言之,故事伊始,一对神仙男女触犯了天规,遭受放逐降临凡间。女神不幸化身为野猪,而男神则变成了犬类。令人称奇的是,野猪竟然意外怀孕,并与一位国王诞下了桑库里昂的母亲——Sumbi达杨桑比(详情曲折离奇,恕不赘述)。
达杨成人后,容貌出众,倾慕者众多。某日,她手中的纺筒不慎坠楼,却因宫门禁闭无法亲自拾回。于是她心生一计,宣称若有人能帮她捡回纺筒,她将与之结为姐妹或嫁为人妇。恰在此时,那位曾化身为狗的神祇挺身而出,将纺筒叼还给了达杨桑比。
国王怒不可遏,然而国内民众对达杨桑比深表同情,于是便在森林深处为她建造了一座小屋。那头由天神幻化而成的犬也一同居住于此。众所周知,每逢月圆之夜,达杨桑比总会梦见那犬化作一位英俊少年,随后他们便孕育出了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桑库里昂。
桑库里昂成年后,常与他父亲——那条狗一同狩猎。某日,他的母亲达杨桑比渴望品尝肝脏,他邂逅了一只由女神化身的野猪,而这头野猪,竟是他的外婆。他正准备射击,然而,他的父亲——那位化身为狗的男神,认出了女神的身份,设法阻止了他,使得野猪得以逃脱。
桑库里昂在愤怒的情绪中不慎伤害了那条狗,而这狗正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因伤势过重无法救治,最终作为狗的身份死去,而作为神祇的他则重返天界。桑库里昂摘取了狗的肝脏,带回了家中。然而,在羞愧之中,他最终坦白这确实是狗的肝脏。母亲在愤怒之下击打了他的头部,随后将他驱逐出门。
桑库里昂遭受打击后,患上了健忘症,他忘记了母亲的面容,也忘记了儿时家乡的景象。然而,他长大后,却成为了一位英姿飒爽的战士。他致力于为乡邻做好事,积累善行。某日,他重逢了母亲,却对母亲产生了爱慕之情。起初,母亲达杨桑并未认出儿子。但在两人决定结婚后,在为桑库里昂梳理头发时,她发现了儿子头上的疤痕,这才认出了他。
达杨桑比在羞愧中竭力推辞这门婚事。她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要求桑库里昂在短短一夜之间为她打造一座大湖,并建造一艘船只,以便他们能在湖上泛舟。桑库里昂动用了神力,似乎真的即将完成这一壮举,达杨桑比急忙设法让天神提前让天亮,让公鸡开始打鸣,农夫开始外出劳作。桑库里昂感到自己失败了,愤怒之下,一脚踢翻了刚建好的船只,结果变成了那座覆舟火山。而那个湖已经做好,自然也就是覆舟后山边上的火山湖。
该故事与众多地区的神话传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其中蕴含着对乱伦现象的抵制,对大自然的敬仰,这些都是早期人类尚未构建起社会秩序时的典型特征。同时,它也展现了印尼人对家庭的认知,包括家庭内部的伦理规范、秩序结构,以及长辈的智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第二个故事大家可能会感到较为熟悉,它名为Tantu,讲述的是爪哇岛的由来。这个故事相对简单,因此我直接引用了维基百科上的翻译内容。
湿婆(Guru)下令,梵天()与毗湿奴()两位神祇需将人类散布至爪哇岛。但那时,爪哇岛正浮于海面之上,动荡不安。为了使岛屿稳定,众神商议,决定将阎浮提洲(位于印度)的摩诃墨茹()山脉的一部分迁移至爪哇岛,并将其牢固地固定于地球之上。
毗湿奴化身为巨龟,承担了须弥山的一部分重量,而梵天则幻化为巨蛇,环绕在须弥山与巨龟的背部,正是依靠这样的方式,须弥山才得以稳固地被运送到爪哇。
最初,神明将神圣的山峰安放在他们首次踏足的爪哇西部区域。然而,须弥山沉重的身躯导致岛屿发生倾斜,引发了不稳定的局面,使得爪哇岛的东端显著凸起。于是,神明决定将山峰向东迁移;通过此举,他们分散了山脉的碎片,从而塑造了爪哇岛从西至东绵延的火山和山区景观。
须弥山主体与爪哇东部相连之际,岛屿依旧呈现倾斜与不稳定状态,此次西部地面显著抬升。为了确保岛屿的稳定,众神合力凿去一小部分山峰,并将其安置于东爪哇西北方位。此山峰演变为现今的帕维特拉山,亦即彭南冈岸山,而须弥山主体则演变为塞梅鲁火山,成为湿婆神的居住地。
桑香湿婆到达爪哇岛后,发现岛上生长着大量的贾瓦乌特植物,于是将此岛命名为爪哇岛。毗湿奴成为该岛的首位统治者,并化身为坎迪亚万国王。他引入了维护秩序的文明,同时负责管理政府、社会以及宗教事务。
这便构成了经典的宗教信仰模式,它具有秩序性、逻辑性和组织性,与之前那种建立在家庭纽带和周边环境基础上的自然信仰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个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印尼朋友的一些性格特点。实际上,我在印尼的经历告诉我,相较于我到访的其他国家,印尼对家庭和权威的尊重程度更高。这一点对于一个致力于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一旦家庭与权力产生对立,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正是我接下来想要讲述的故事,它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野心的故事。
加查玛达,即Gajah Mada,是位备受瞩目的满者伯夷政治人物,似乎在文明游戏中也扮演过领导角色。他生前的活动大致在1290年至1365年之间,但具体的生卒年份尚未有确切记载。他来自平民阶层,于1319年左右,曾护送国王撤离沦陷的都城,然而,他后来重返故都,目睹征服者不得民心,遂暗中策划叛乱,最终成功迎接国王归来,这一壮举使他荣升为国王的亲信重臣。然而,他与国王的关系如同与所有权臣一般紧张,到了1328年,流言四起,声称他最终与御医合谋,导致了国王的离世。随后,国王的女儿接替了王位,而加查玛达则成为了当时权势最盛的人物。
约在1334年或1336年间,加查玛达立下了一项知名的誓言,即“帕拉帕誓言”。该誓言的核心内容为:在征服群岛之前,他决不停止或放松努力。紧接着,他罗列了一系列群岛的名称。
在那个时期,满者伯夷所管辖的地域仅是现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隅之地;确切地说,当加查玛达降生之际,满者伯夷政权尚处于初创阶段,仅仅是一个位于东爪哇的微型王国。
当此誓言被宣读之际,女王刚刚登基不久,满者伯夷的版图已有所扩张;然而,当加查玛达于1334年或1336年出任帝国总理一职时,他郑重地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而在加查玛达去世的时候,他的确已经征服了群岛。
然而,在这项辉煌成就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哀伤的故事,即Bubat事件。大家不妨留意,在上方的色块中,现今的雅加达区域,亦即西爪哇岛,并未向满者伯夷俯首称臣。
彼时该地被称作巽他王国,1350年,满者伯夷女王退位,16岁的哈亚姆乌鲁克登基为王。此时,他面临的是一位年约六十、正处于事业顶峰、曾历经两位君王统治的加查玛达。很可能是受到了加查玛达的策划,乌鲁克向巽他王国的公主提出了婚事,这让巽他王国的国王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当时加查玛达与满者伯夷已成为了该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这场联姻有望带来和平。同时,乌鲁克也满怀期待,因为公主据说拥有极高的美貌。
巽他国的君主亲自率领皇室成员,驾驭由2000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自西向东穿越爪哇海域,抵达位于现今泗水附近的满者伯夷首都特罗乌兰,他们在此地登陆并静候婚礼的举行。
加查玛达持有独到见解,他责令巽他国王向满者伯夷俯首称臣,同时他坚决主张,巽他公主无权成为满者伯夷的正室,她只能沦为侧室。
巽他国王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予以了拒绝,他内心充满了愤怒,于是做出了取消婚礼并返回祖国的决定。此时,满者伯夷的部队将巽他王族的驻扎地——Bubat广场团团围住,巽他守卫仅有百人左右,随行的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亦并肩作战,他们被困于广场中央,巽他国王勇猛冲在最前,不幸成为首位牺牲者,然而无人选择投降,绝大多数王族与大臣均英勇战死,包括公主在内的女性亲属亦全部选择以死明志。
这场灾难使加查玛达的声誉一落千丈,这种卑劣的行为遭到了众人的普遍谴责,包括满者伯夷的贵族阶层。加查玛达不得不选择退休,最终在自家的领地中离世。
这故事确实深深吸引了我,从我们最初目睹的桑库里昂,到印度教神祇塑造爪哇岛的传说,家庭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价值观念冲突在人类各个角落屡见不鲜。在加查玛达的誓言中,他渴望征服这片群岛,为此不懈奋斗,并取得了诸多成就。在Bubat广场,那些试图以武力迫使他人屈服的举动,遭到了一群虽弱小却勇敢捍卫本国与家族荣誉的人士的坚决抵抗。
多年之后,当这个名字重新浮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印尼未来可能的新首都的名称,该国已蜕变成为一个紧密团结在建国五项原则旗帜下的全新国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若要全面认识一个国家,就不能仅凭本国文化视角,更不能仅以自以为是的口号高呼,而忽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独特之处。
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秩序与个人、国家以及家庭的矛盾往往难以彻底消除。然而,那些取得成功的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理应在分歧中努力挖掘共同点,而非一味地相互对立。
在当今社会,Bubat广场上的惨痛事件已不再上演,然而从另一层面来看,工业时代导致的家庭纽带与社会联系的碎片化现象却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仿佛都置身于Bubat广场之中,区别仅在于,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加查玛达,而是现代社会秩序带来的压迫。体认到印尼朋友对家庭的看重,不仅能助我们更有效地达成互惠互利,也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们自身的思考。